五脏健康是身体的根基,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各有“软肋”:肝怕郁,心怕累,脾怕湿,肺怕燥,肾怕亏。这15种常用中成药,针对五脏不同问题,帮你精准调理,少走弯路。
一、养肝护肝:疏肝、降火、补阴全兼顾
1. 肝血不足(头晕眼花、月经量少)——归芍地黄丸
图片
作用:滋肝肾、补阴血,适合肝血不足导致的头晕目眩、耳鸣咽干、腰腿酸痛,尤其女性经期后更适用。
2. 肝火旺盛(眼睛红、脾气急)——龙胆泻肝丸
作用:清肝胆、利湿热,缓解肝火引起的口苦、眼睛红肿、小便黄,以及肝胆湿热导致的皮肤瘙痒。
3. 肝气郁结(情绪差、胁肋胀)——逍遥丸
作用:疏肝健脾、养血调经,适合情绪低落、叹气多、经期乳房胀,伴有没胃口的人,男女都能用。
二、养心补心:从虚到实都能调
4. 心阴虚(心烦、失眠)——天王补心丸
作用:滋阴养血、补心安神,适合心阴不足引起的心烦失眠、手脚心热、口干,像给心脏“补水”。
5. 心气虚(心慌、气短)——柏子养心丸
作用:补气、养血、安神,缓解心气虚导致的心慌、易受惊、乏力,适合平时操心多、总觉得累的人。
图片
6. 心血不足(脸色白、心悸)——人参归脾丸
作用:益气补血、健脾养心,针对心血不足的脸色苍白、心悸失眠、月经量少,补气血又养脾。
三、健脾补脾:从气虚到湿盛都覆盖
7. 脾气虚(没力气、消化差)——四君子丸
作用:益气健脾,适合脾气虚的食少便溏、浑身乏力,是补气的基础方,平和不燥热。
8. 脾阳虚(怕冷、拉肚子)——附子理中丸
作用:温中健脾,缓解脾阳虚的胃部冷痛、吃凉就拉、手脚凉,像给脾胃“加暖炉”。
9. 脾虚湿盛(肚子胀、大便黏)——参苓白术丸
作用:健脾祛湿,针对脾虚生湿的身体沉、大便黏马桶、舌苔厚腻,补脾气的同时排湿气。
四、清肺养肺:从寒到热皆可治
10. 肺气虚(气短、易感冒)——玉屏风颗粒
作用:益气、固表、止汗,适合肺气虚的气短乏力、爱出汗、反复感冒,像给肺部“加屏障”。
图片
11. 肺阴虚(干咳、口干)——养阴清肺丸
作用:养阴润燥、清肺利咽,缓解肺阴虚的干咳少痰、口干咽燥,尤其秋天干燥时用合适。
12. 肺热(咳嗽、黄痰)——清肺化痰丸
作用:清肺化痰、止咳,针对肺热的咳嗽痰多(黄稠)、嗓子痛,帮肺部“清垃圾”。
五、强肾补肾:分阴阳、补精髓
13. 肾阴虚(腰膝酸、盗汗)——六味地黄丸
作用:滋阴补肾,适合肾阴虚的腰膝酸软、手脚心热、盗汗,不适合怕冷的人。
14. 肾阳虚(怕冷、夜尿多)——桂附地黄丸
作用:温补肾阳,缓解肾阳虚的腰膝冷痛、手脚凉、夜尿多,给肾“添火力”。
15. 肾精亏虚(腰酸、精力差)——五子衍宗丸
作用:补肾益精,针对肾精不足的腰膝酸软、遗精、精力差,平和补精不上火。
选药的3个小技巧
1. 先看“虚实”:气虚、阴虚是“虚证”,用补药(如四君子丸、六味地黄丸);火旺、湿热是“实证”,用清泻的药(如龙胆泻肝丸、清肺化痰丸)。
2. 结合“症状”:比如同样是脾虚,没力气选四君子丸,拉肚子选附子理中丸,大便黏选参苓白术丸,对症才有效。
3. 别久服“猛药”:清泻类药(如龙胆泻肝丸)最多用7天,补药(如桂附地黄丸)症状缓解后就停,避免过犹不及。
五脏调理讲究“缺啥补啥,有火清火”,肝郁结用逍遥丸,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丸,脾虚湿盛用参苓白术丸……按症状选对药,五脏调和,身体自然安康。如果用药2周没改善,或症状加重,及时找医生辨证调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