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末时期,群雄割据,各怀心思,局势极为复杂。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历史积淀,想要真正读懂三国,确实非常困难。原因也很简单——聪明人太多,算计层出不穷,局中局让人防不胜防!
提到汉末(很多人对“三国”这个词颇有争议,搞得我都不太敢轻易用它了)神秘莫测的人物,钟会绝对能挤进Top榜。明明出生于权贵之家,可以轻松享受家族的荣光,且自身能力出类拔萃,却偏偏选择了谋反这条不归路,令人费解。
为什么呢?为什么呢?为什么呢?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,得问三遍才够!
问完这个问题,咱们直接给出答案:越是地位高的人,越喜欢把权谋这盘棋下得更加精妙,越是有才华的人,越乐于挑战极限和不可能!
展开剩余88%钟会出生于颍川四大家族之一的钟氏家族,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太傅钟繇,哥哥则是青州刺史钟毓。但他的母亲却是钟繇的小妾张昌蒲。这样复杂的家庭背景,让钟会身上带有几分袁绍那种复杂的味道。
不过,我们也别着急下结论,不要以为钟会是庶子,就一定会被冷落、生活得压抑难堪。
首先,得先认识钟繇在曹魏集团中的分量。钟繇作为颍川四大家族的掌门,地位与荀彧不相上下,是名副其实的士族巨擘。而且,他还是荀彧亲自邀请出仕的重臣,一出山便被曹操委以总督关中重任。可以说,曹操当年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、“招安关中群雄”、“稳住雍凉两地”,乃至后来“并州平乱”,没有钟繇的鼎力支持根本难以完成。简而言之,如果说曹魏有“西北王”,那钟繇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任。
其次,钟会是钟繇年过七旬时的儿子,祖父疼爱长孙,父母宠爱幼子,尽管钟会是庶出,钟繇对他的关怀丝毫不减。例如钟会五岁那年,钟繇便带他拜见当时朝中的大咖、士族要人蒋济。更关键的是,天资聪颖的小钟会不仅表现出色,还赢得蒋济“非常人也”的高度评价。
钟会天赋异禀,成长过程一帆风顺,尤其在玄学领域声名显赫。年轻时,他甚至能与当时玄学大师王弼齐名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钟会精通玄学,并不意味着他仅仅专注于此领域。
公元245年,年仅二十岁的钟会担任领导秘书郎;247年,他升为尚书郎;到249年时,他已经升至中书侍郎一职。这里得特别说明,“中书侍郎”这一职位相当于直通中央政权的正厅级官员,权力不容小觑。
同年,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,钟会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司马师评价他说:“此真王佐材也”,这是极高的评价,仅有刘邦的张良、曹操的荀彧、刘备的诸葛亮等顶尖谋士才能匹敌。
正是在这时,关于“钟会威胁论”在江湖上开始流传。此言最早出自因政变而投降蜀汉的夏侯霸,他向姜维预警:“钟会虽年少,但若被魏国重用,必将成为蜀汉和东吴的巨大威胁。”
254年,曹髦即位,授予钟会关内侯爵位。私下里,钟会对司马师评价曹髦:“才情与陈思(曹植)相似,武略胜过太祖(曹操)。”后来的事实证明,钟会的眼光果然不凡。
255年,淮南发生第二次叛乱,毌丘俭和文钦起兵。当时大将军司马师身体欠佳,多数人建议派太尉司马孚平叛,但傅嘏、王肃和钟会坚决主张司马师亲征。因为如果让司马师的叔叔夺功,司马师权威将受损,甚至威胁到其继承人的地位。
司马师拼尽全力后,辅佐司马昭稳住局势的正是钟会。司马昭率军南下洛阳,钟会则负责全盘谋划。凭借此功,钟会升为黄门侍郎,封东武亭侯,食邑三百户。
257年,淮南再度爆发叛乱。司马昭试图削弱诸葛诞军权,令其入朝任司空。此时,钟会正在服母丧,但他第一时间前来提醒司马昭:别高估了诸葛诞的顺从性,要做好充分准备。
平定叛乱过程中,钟会展现了卓越的军事谋略,比如利用计策逼迫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一家叛变;攻克寿春大本营,计谋多多。此役之后,钟会声名鹊起,常被比作西汉的谋士张良。司马昭也计划提拔他为太仆(九卿之一),但钟会婉拒,宁愿作为司马昭的心腹中郎官在大将军府任职。司马昭因其功绩欲封他为陈侯,钟会依然推辞。
至261年前后,钟会升任司隶校尉,兼任首都军务指挥官,虽肩负军职,却常干预朝廷政务与官员任免。嵇康等名士之死,亦与钟会有密切关系。
紧接着,是司马昭暗中弑君、借伐蜀转移注意力的戏码。司马昭提出伐蜀计划时,朝中几乎一片反对,只有钟会鼎力支持,并积极与司马昭策划战术。
如此一来,司马昭在前线总指挥人选上几乎别无选择,钟会成为唯一合理人选。尽管众多谏言不断,警告司马昭钟会不可靠,如王皇后指责其“见利忘义,好为事端”;名将羊祜的叔母辛宪英说他“纵恣难控”;甚至钟会的亲兄弟钟毓都反对重用他;还有司马昭的忠臣傅嘏、钟会好友裴楷及外甥荀勖,都对钟会的品性和忠诚表示怀疑。
尽管如此,司马昭依旧将镇西将军、假节、都督关中军事等重任交给钟会,委以伐蜀大任。
钟会率军伐蜀,一方面命令西北名将邓艾牵制姜维主力,一方面率兵从斜谷、骆谷挺进汉中。特别安排曹魏功勋许褚之子许仪开路,因一座桥未修好,钟会斩杀许仪以示警戒,颇具威慑力。
汉中易手,主要得益于蜀军防线失误。钟会还发出《移蜀将吏士民檄》,巧妙展开心理战,安抚民心。
稳定汉中后,他迅速穿过阳平关,推进阴平、白水关及葭萌关,与邓艾、诸葛绪联手将姜维逼至剑门关。
若此时收兵,结果尚可,司马昭得以洗刷名声,钟会独揽伐蜀首功,邓艾也因功得势,诸葛绪分享荣光,众皆大欢喜。然而,历史转折出现了两个关键点:一是邓艾不满年轻的钟会争首功,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偷渡阴平小道直取成都;二是钟会不愿分享功劳,诬陷诸葛绪怯战,将其押送京城。
同年十月,司马昭晋封晋公,加九锡,权势大增,对伐蜀之后的事关注较少。
邓艾奇袭成都成功的消息传来,钟会顿时焦躁不安。如果邓艾败亡尚可,但若其取胜,钟会伐蜀首功恐将拱手让人。于是,钟会决定留守,静观事态发展。
果然,邓艾入成都得手,引发蝴蝶效应:姜维主动投降,邓艾风头盖过钟会。钟会心中暗起魔念,誓要除掉威胁自己的人。
钟会运用家族擅长的书法技巧篡改邓艾与司马昭的通信,借机激化两人矛盾,最终将邓艾父子打成叛徒,害得他们死于非命。
但钟会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,野心膨胀引发谋反意图。结果被司马昭早有防备,派亲信卫瓘轻松镇压,自己也含恨而亡,还好有“伯约兄弟”陪葬。
钟会死后,钟家未被彻底灭族,仅侄儿钟邕、养子钟毅被处死,其他家族成员依旧安然无恙,待遇不变。
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,司马昭竟默许向雄为钟会收尸,这种对谋反者的尊重在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天才与疯子,往往只在一念之间。若钟会当初率领二十余万蜀地兵力不反叛,他就是天才;一旦迈出谋反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