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6年元旦:钱学森黑板上写下“火箭军”
历史总喜欢开点无厘头的玩笑,谁能想到1956年那个冬天的钱学森,一支粉笔就写下了后来中国战略威慑的名字“火箭军”。那会儿是元旦,科学家激情勃发,刚从美国回来的钱老火力全开,意气风发在黑板上落下三个大字,气势汹汹。可惜,热情归热情,现实却如冷水泼头。当场,周总理一挥手,按下暂停键。
理由也简单中美对峙,搞个“火箭军”名号,岂不立刻让对手警觉?低调才是王道,别给国际舆论添堵,于是就有了个说法极其隐晦的“第二炮兵”。说来好笑,这名字里连“导弹”俩字都含糊过去,活脱脱一副“我是搞炮兵的,真不是整导弹啊”的既视感。
设备堪忧,自行车厂零件拼导弹
别以为只是名字低调,那阶段中国的导弹事业可真是“穷愁潦倒”。材料紧缺到啥程度?优质钢材没几斤,像样的实验室设备都是东拼西凑,连自行车厂淘汰下来的零件都得往导弹上安。没条件,那就创造条件。
东风一号就是这么磕磕绊绊地在荒漠里“自学成才”的;到了1966年,当真正安装了实弹核弹头的东风二号一声巨响落进靶场,要说气势还真没人小看这支隐形队伍。从无到有,真的是拿命和绝活儿拼出来的底蕴。
保密背后的厚积薄发,“二炮”身影暗流涌动
外界只看到“第二炮兵”很低调,其实这种低调背后,是战略威慑一步步打下的基础。保密不代表畏缩,这支队伍养成了什么风格?手里有大杀器,嘴上一个字都不多说,哪天真动手,才让对手冷汗直冒。
东风系列后来的迅猛成长,这背后的隐忍、蛰伏、厚积薄发,都是以保密为基底的“中国智慧”。敢想、敢拼、也能忍,等到实力到位,才一把亮出“底牌”。
2015年大翻牌,“火箭军”正名不是虚张声势
转眼近60年过去,2015年正式把“第二炮兵”牌子摘下,“火箭军”高调回归,背后当然不是单纯想“起个响亮的名字”这么简单。试问全球谁家战略威慑部队还会起一堆模糊的小号?只有实力摆在那里,正名才不虚浮。
钱学森2009年走的时候没见到这一天,但这支靠草根精神一路“从泥巴里爬出来”的部队,着实印证了他当年黑板上的远见。历史自己补全了闭环,这一笔,足够“扬眉吐气”。
叫啥名字不是关键,底气才是真章
绕了一大圈,无论叫啥名字,说到底都靠实力说话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取个“二炮”,是实事求是;等战略导弹铺开,核威慑成型,叫回“火箭军”是自信。脸皮薄也好,张扬也罢,归根结底还是你敢不敢给对手压力?你手里有没有叫板的能力?
历史兜兜转转,一路上磕磕碰碰,没白走的弯路;每一次取舍背后都是战略判断与现实权衡的较量。火箭军的这段历史,自带一点草根色彩,也别有一份中国式的“后发制人”智慧。等到气场全开,让对手明白,“火箭”二字,不止是名字。
而对咱自身来说,有些荣光与低调、谨慎和强大,就是并存的这才是大国底气。所以我常觉得钱老在黑板上落笔那一刻,大约也能预见:历史终会把名字给还回来,就像中国人向来相信的那句老话“时来天地皆同力”。
所有那些藏在背后的努力和隐忍,最后都是写在大写加粗的三个字上:火箭军。
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