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接娃时,看到滨河路幼儿园门口贴了新的招生公示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里头写着“免费学前教育试点”,具体要求还列了文件号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》已于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,明确“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”
意外的是,门口公告里还写,“本小区适龄儿童优先,家长需提供户籍+连续居住满一年证明”,这就让我觉得,好消息下藏着一丝不安——是不是所有娃都能“一视同仁”地享受政策?
教育部3月发布的“政府工作报告”里也提到了“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”,并要求优质资源向中西部倾斜。我查到另一条来自四川雅安的例子:雨城区已启动3–6岁全免费试点,重点保障本区户籍儿童。
我实在好奇,这“有条件”到底限制在哪?滨河街道的妈妈群里,有人反馈说,报名窗口第一天就排了两小时,最后只有家里户口和社保齐全的几家成功;还有搬进小区两个月的新家庭,连资格评估都没资格。“我其实也没想到这政策内容里还藏这么多条件”,一位姓周的妈妈愁眉苦脸地说着。
展开剩余49%教育公平是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但如果“普通家庭”进不去,这种免费反而成了“有钱+有户口家庭”的福利。更揪心的是,就像那年医保改革,雷声大雨点小——文件写得好听,落地却打折。这种断层要是没有认清,等人越来越焦虑,最后还是回到打算自费选择民办园的现实。
我觉得,一线负责老师和社区办事的态度没问题,关键是经济补贴和资源是不是平衡?呼吁政府可以考虑两点改进:一是明确“优先”不等于“只限”本地户籍,给租住家庭留一定比例名额;二是补助不能只覆盖学费,食宿、兴趣班这些抓都没抓到才算真正减负。
说到底,免费政策扎不扎心,要看它能不能让大众真切感受到“门槛低、流程清”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