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55年大授衔前夕,毛主席在审阅大授衔名单时,特别提到了一位拟授少将衔的将领,并直言称“皮定均有功”。他建议将其晋升为中将,这也让“皮有功,少晋中”这句话流传开来。那么,皮定均究竟是凭借哪些功绩获得这一评价呢?
1946年6月,蒋介石悍然改变立场,派遣30万兵力对中原解放区展开大规模围攻。面对这一局势,毛主席果断决定,中原军区主力应采取避敌锋芒的战略。为了确保主力部队能够顺利撤退,需要一支实力强大的队伍去牵制敌人,拖延其进攻步伐。最终,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1旅,皮定均当时正是第1旅的旅长。这个部队,后来也因皮定均的带领被称为“皮旅”。大家心知肚明,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。然而,皮定均出人意料地在成功拖延了敌人三天之后,带领部队奇迹般地穿越了敌人的重重包围,顺利突围。
展开剩余70%这场突围战前,第1旅共有七千多人,而在皮定均带队回到根据地时,仍保留着五千余人的队伍,完美地完成了任务。这一壮举迅速传遍了全军,毛主席听闻此事后,深刻记住了“皮定均”这个名字,也因此有了“皮有功,少晋中”的说法。
皮定均能够完成如此惊人的任务,一方面是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非常懂得如何关心和带领自己的部队。在军中,皮定均有着“爱兵如子”的美誉,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,他都始终如一地关心爱护士兵,从三件事中便能看出他的真情。
第一件事发生在1946年10月的第一次涟水保卫战。当时,皮定均因在中原突围中的卓越表现而名声大振,他受命指挥部队阻击国民党第74师。为了形成火力压制,皮定均决定将一个机枪班安排在古塔上作为制高点。天气炎热,皮定均亲自为塔上的机枪班送水。然而,当他刚到达古塔时,他却听到战士们在埋怨。有的战士抱怨酷暑下暴晒无比,觉得自己像是被送上了死亡的战场。皮定均没有生气,默默地走近,直到团长也赶到了,才被战士们认出眼前的送水人就是皮定均。顿时,战士们都变得安静了下来。皮定均依然没有任何责怪,反而温和地安慰大家,表示发泄情绪是正常的,但任务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。他还说:“如果觉得这里太危险,可以下去,我自己上去。”他的坚定态度赢得了战士们的支持,大家一致表示,就算牺牲,也值得。
皮定均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年轻时,他靠给地主放牛为生,13岁便加入了农协,15岁就参加了红军。因深知穷人的艰辛,他对部队士兵格外关心,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。建国后,皮定均曾去某部队视察,偶然发现一名哨兵的军装缺少了一颗扣子。他立即指示营长亲自拿针线为士兵缝好扣子。皮定均通过这一细节,敏锐地察觉到士兵的需求未被照顾到,表明了他对军人细致入微的关怀。
皮定均爱兵如子的第三个例子发生在1969年。当时他担任兰州军区司令,某部在训练打靶过程中发生了悲剧,一名战士不幸丧生。得知消息后,皮定均极为愤怒,严厉批评了部队的领导,并下令全师为这名战士举行追悼会。甚至师长和政委也亲自为战士抬棺送葬。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皮定均对士兵的深厚感情,也彰显了他以人为本的领导风格。
通过这三件小事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,皮定均将军是真正做到“爱兵如子”的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位开国中将的高尚品质,然而,令人痛惜的是,这位如此优秀的军人却在1976年7月7日的一次军事演习中英勇牺牲,时年62岁。得知消息后,毛主席立即派人送去花圈,向皮定均的英雄事迹表示敬意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