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神秘引进!中国空军与俄罗斯的顶级合作背后竟藏玄机?”
想象这样一个场景,你斥巨资买了一辆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外国产豪车,不仅开着“肉”,还不太能融入日常用车系统——导航老是罢工,倒车影像也莫名其妙卡顿。更尴尬的是,每次跟邻居家自己研发的“国产顶配SUV”一比,低头看看自己豪车的性能数据,除了一个“性价比低”令人语塞,连魂儿都透着一种低调的悲凉感……如果你对这个画面感到一丝熟悉,那么恭喜,你已经get到中国空军与苏-35战机之间那微妙而难以言喻的“迷之关系”了。
这款曾被俄罗斯誉为“终极侧卫”的战机,咱买回来也算捧了场,但用着用着好像发现,顶着四代半的名号,实际却显得有些“半吊子”。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这架号称“能打遍四方”的苏-35,在中国空军体系中,究竟是“战略杀器”?还是“买菜车”?
苏-35中国空军的“交学费典型”?
一提到苏-35,俄方宣传可是从没手软过什么“比肩F-22的空战超模”,什么“战斗民族的王牌名片”。一时间,这款战机的光环仿佛能直接炫花老美的眼。2016年,中国花20亿美元引进了24架苏-35,而当时不少军迷高呼“值了!”用了没两年,舆论风向竟悄悄变了?
要知道,第一批苏-35到货时,早已不是飞机单打独斗的年代了。未来战争的关键词是“一体化作战”!而苏-35再能“秀操作”,也扛不住中国空军全面信息化、数字化的浪潮。它的“雪豹-E”无源相控阵雷达,在家族内部猛虎出山,但一旦拉进国产装备对比中……对不起,这名字好听,性能却有点“脱轨”。无源相控阵雷达早已经慢慢被有源相控阵雷达“辞退”了,而歼-10C和歼-16等国产机就是用的“时下潮流款”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苏-35在数据链兼容性上是“独行侠”。中国空军的指挥体系日益依赖国产数据链的高效协同,而苏-35这“俄制硬核战机”却像个不接Wi-Fi的老式路由器,搁这儿当“信息孤岛”。也难怪有传闻称在中国内部军演中,苏-35多次在与歼-10C对抗中遭遇“信息围剿”,关键时候,连敌人影子都没锁定,就“被淘汰”出局了。
曾经的“技术梗”,如今的“过渡工具”
一份凉薄的“成绩单”无法完全抹杀苏-35的价值。毕竟这款战机在很多方面,仍是有着教学意义的“工具车”。
比如那套闻名遐迩的117S矢量推力发动机——没错,就是它让苏-35炫出了“眼镜蛇机动”“赫伯斯曼翻滚”等电影级动作。这也为国产发动机研发提供了不少参考(咱要高冷点说,可以称之为“超机动飞行的教科书”)。而其独特的气动、超音速性能同样对比国产机型具有“技术启发性”。
另外,还别小瞧其“过渡任务”。在北方防空领域还未全面实现歼-20接手的当口,苏-35依旧在窝里苦苦坚守。更何况,它也很好的“兼职”成了中国假想敌部队的“代表机型”。借着它的真实性能,中国飞行员在日常训练中更能模拟对抗外国先进机型,这一点还真值得点个赞。
俄罗斯“天花板”,中国“过渡款”?
我们得承认,苏-35在俄罗斯眼里,仍旧是自家体系内的天之骄子,掩盖了T-50隐身战机一再跳票的尴尬。可落户中国空军后,却显得有点水土不服国产战机技术突飞猛进的日子,它错赶上了!
尤其是,未来战场强调“体系作战”“全要素整合”,苏-35这种功能上“偏才”的战机,在眼下的中国空军体系里,终究成为了旧时代的过渡款。而现阶段的中国,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向歼-20、歼-16等国产化、现代化的战略装备。
反差感
这张“20亿美元学费”的课程表咋看都不亏,但你要直接问它值不值?那就像买了一件“中古限量版”工艺品,你发现它摆那儿挺好但真要用吧,总觉得别扭。也许,苏-35的真正历史地位,不是“国之利器”,而是“教科书”角色。它告诉我们买豪车的确眼前风光,但造自己的车,才能拉开时代的序幕!
下次看见苏-35,还真别觉得它“混得差”,它的每一场对抗失败,背后其实都在衬托国产装备的崛起,真的是看得见、摸得着! 换句话说,正是有了它那点尴尬,我们的未来,才更从容。
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